彩神

荔枝資訊

當前位置:首頁 > 荔枝資訊

荔枝的誘惑

發布時間:2017-03-24  查看次數:

蘇東坡被貶居惠州時肯定充滿了無奈和不甘,他在給朋友程正輔的信中用“謫居窮寂”四字描述了他的生活現狀。然而,充滿了大智慧大胸襟的蘇東坡以曠達的心情面對困苦的生活。《宋史·蘇軾傳》用了30個字記述了他這段生活:“貶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無所蒂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正史記述的僅僅是傳記人物的一段時期的心情和處世態度,這是少見的。恰恰是正史的簡單,在蘇東坡這段生活的認知中留下空白。蘇東坡后來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說明他很看重惠州這段生活。

 

《遷居》是蘇東坡貶居惠州第三年作的詩,僅僅搬個家他感慨良多,對自己貶惠生活進行總結和評價。“前年家水東,回首夕陽麗。去年家水西,濕面春雨細。東西兩無擇,緣盡我輒逝。今年復東徙,舊館聊一憩。已買白鶴峰,規作終老計。”人們從中看到了蘇東坡的漂泊和隨遇而安。也有人看重該詩的后面幾句“吾生本無待,俯仰了此世。念念自成劫,塵塵各有際。下觀生物息,相吹等蚊蚋。”讀出了蘇東坡的曠達和淡然。我獨為詩中“猶賢柳柳州,廟俎薦丹荔”而困惑:在遷居新家的反省中,同為貶官,蘇東坡覺得在惠州唯一可以比肩柳宗元的成就是“廟俎薦丹荔”。這是因為他書寫了韓愈“荔子丹兮蕉黃”的《荔枝碑》,以“韓詩、柳事”和蘇東坡的書法,被人稱為三絕碑,引入柳侯祠?還是因為他贊美荔枝的詩,讓荔枝為人們再認識和享受,進而用于廟俎的祭品?

 

 

《東坡賞荔圖》。 作者:鄔江

 

惠州西湖景區里的蘇東坡雕塑。 《東江時報》資料圖片

 

 

蘇東坡是一個忠實于自己認識和發現的人,是古人講的唯識論者,也是今人的唯物主義者。從跨進廣東境內,他就驚喜地關注著荔枝。蘇東坡的故鄉四川也是有荔枝的。1089年,蘇東坡在杭州時,在《寄蔡子華》中寫到:“故人送我東來時,手栽荔子待我歸。荔子已丹吾發白,猶作江南未歸客。”追憶了當年離家時,在故宅與友人種植荔枝樹的情景,抒發了對家鄉的眷念與鄉愁。更有唐朝著名詩人張籍的《成都曲》為證: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當時甚至到今天,都是以嶺南的荔枝為最好的。《唐國史補》記載:“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蘇東坡關注嶺南的荔枝,剛剛進入廣東就開始在他的詩文里提及荔枝。他到惠州不到半年就跟荔枝有個約會。那是紹圣二年(1095年)的事,陰歷三月四日游惠州著名的湯泉,荔枝還沒有熟,他在 《和陶歸園田居》的引里記錄這事。在引里他寫道:沐浴于湯泉,發于懸瀑之下,浩歌而歸……不覺至水北荔支 (同“枝”,下同)浦上。晚日蔥昽,竹陰蕭然,時荔子累累如芡實矣。有父老八十五,指以告曰:“及是可食,公能攜酒來游乎?”意欣然許之。

 

從引語里我們看到蘇東坡找到了陶淵明歸隱的感覺和樂趣,85歲的老人家在未熟的荔枝才拇指頭大小就相約以酒就荔枝,讓蘇東坡仿佛看到陶淵明那 《歸園田居》里的“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的場景,后來被唐朝詩人孟浩然的 《過故人居》“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濃縮為“把酒話桑麻”的田園極致之樂。蘇東坡在《和陶歸園田居》第五首里興奮地寫道:愿同荔支社,長作雞黍局。

 

那年,蘇東坡真正吃上荔枝已經是一個多月后的事了,那是在西湖邊清朝人稱之為荔浦晴光今天的荔浦風清公園處。《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一詩里蘇東坡把荔枝贊美到了難以攀援的高度: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花青葉冬不枯。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支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詩里,垂黃的盧橘和綴紫的楊梅都是荔枝的前鋒小兵而已,只有籠紅紗白玉膚著絳羅襦的荔枝是驚艷四方的傾城姝。10多年前,筆者在博羅的龍華鎮山前村品嘗了一種叫三月紅的荔枝,這是惠州最早成熟的荔枝,成熟的時間與千年前蘇東坡在羅浮山下第一次吃荔枝時間差不多,個大殼紅肉白味甜美。據當年和我一起去的農藝師介紹,三月紅屬于妃子笑里早熟的品種。荔枝的殼紅肉白的形讓蘇東坡陶醉的同時聯想翩翩,把荔枝想象成傾城美女和紅燦燦的龍珠。荔枝的味甜美,他認為可比江鰩和河豚,連“一官久已輕莼鱸”的他,都狂吃難禁。

當年,蘇東坡在惠州的西湖畔吃上更甜美的荔枝,有可能是惠州特有的仙婆果或者是南粵珍品糯米糍,他為荔枝抓狂了,賦得《減字木蘭花 西湖食荔支》:

“閩溪珍獻,過海云帆來似箭。玉坐金盤,不貢奇葩四百年。

輕紅釅白,雅稱佳人纖手擘。骨細肌香,恰是當年十八娘。”

 

把荔枝比成具體可感的美女十八娘,這十八娘何許人焉?據早于蘇東坡的宋朝大文人曾鞏的《荔枝錄》介紹:“十八娘荔枝,色深紅而細長,閩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女冢在福州城東報國院,冢旁猶有此木。”原來唐朝不光有為荔枝狂的美女楊玉環,同時還有美女十八娘,而且該美女的美艷一點也不弱于楊貴妃,看看蘇東坡老弟蘇轍的《干荔支》詩:“紅消白瘦香猶在,想見當年十八娘。”連荔枝干了,一點余香都想起十八娘,天呀!由此可知,兩位唐朝美女都是貌美膚白體香的絕色,有妃子笑和十八娘兩個品種的荔枝與她們的命運糾結在一起。不知道今日福建荔枝可有十八娘?

 

蘇東坡沒有用楊玉環來形容荔枝,實在是因為楊玉環與荔枝相關的信息是負面的。在《西湖食荔支》里,他推算的“不貢奇葩四百年”,是唐朝755年發生安史之亂前夕算起的一個約數,暗示了楊玉環被賜死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唐朝詩人杜牧《過華清宮》詩中“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在當年寫下了著名的 《荔支嘆》“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化的是杜牧詩意,卻是血淋淋的,詩中“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蘇東坡實在是一位詩詞高手,無論是噴薄而出的創意,還是化用他人或者自己的詩意,都玩得溜溜轉。

 

他在惠州的第三年,品嘗了太守東堂(今日的中山公園內)一株叫將軍樹的高大荔枝樹上的荔枝,因此感慨萬千 ,寫下了兩首《食荔支》,其中一首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成為千古名詩。許多讀者以為這詩是蘇東坡在羅浮山下啖荔枝而成的詩,實際上是詩人玩了一下大數據大方位,從惠州市區的中山公園到羅浮山,至少都有40公里。而詩也是化用了他自己《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一詩的意境,只不過凝練出更超拔的境界: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并讓我們認識了一個手持荔枝怡然自得、把他鄉作故鄉的蘇東坡。

 

同為貶官,在惠州無權無勢的蘇東坡的能量實在是沒有辦法跟在柳州的柳宗元比。柳宗元是柳州的刺史,大權在握,到柳州后修復孔廟,發展地方文化教育;廢除一系列不利于發展的陋習;進行城廓街道修整,并帶領民眾大力種樹。他得意地在《種柳戲題》中寫道:“柳州柳刺史,種柳柳江邊”。

 

每每追索中國文化史的流變,筆者不禁想封建王朝掌門人的昏庸、妒忌、無能,遏制了中國文化的健康發展,卻意外地促使中國文化從苦難中流光溢彩,產生了更加多元的精彩文化。流放和貶官正是皇帝們用苦難來征服臣子們心靈的辦法,他們難以想象的是,強大的心靈是永遠不可能被征服的!唐宋王朝中一心為國的貶官繼承的是屈原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離騷》)和“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湘夫人》)的精神。他們沒辦法像后來的俄羅斯被流放的十二月黨人的軍官們那樣 “我們要把鎖鏈打成利劍,重新點燃自由的火炬”(亞·奧陀耶夫斯基 (1802~1839)《致普希金》)。但是,他們心懷天下,在困苦中堅忍和激情地用文字點燃了中國四野八荒文明之火的輝煌。他們用智慧、知識,進行建設、教化,至少也造福了一方。

 

蘇東坡貶謫嶺南后,熱切地關注著嶺南的風土人情,他在資助惠州的造橋修湖堤等善事之余,細細考察惠州人民的“食”,像惠州藤菜、土芋、山藥、芥藍和嶺南竹筍、桄榔,還有惠州的羅浮春酒、真一酒等,而南方特有的荔枝成為他最為關注的熱點。他在與人分享荔枝的同時,感受到在惠州才能吃到的荔枝的鮮味、甜味、美味,更享受到濃濃的鄉野與樸實的惠州人民共雞黍話桑麻的賓至如歸的感覺。他才“已買白鶴峰,規作終老計”,把惠州作為他最后的家園,哪怕是被流放到儋州,他讓被放逐到惠州的老弟蘇轍住到白鶴峰并幫看好房子,真正地要長作嶺南人了。

 

蘇東坡在荔枝上找到一種共鳴,都是貨真價實的絕品奇葩。蘇東坡在科舉考試中以各方面橫溢的才華碾壓天下,滿腹經綸要治國平天下,可是,人家以更絕品奇葩的理由說要為國家儲備人才,該給的官位不給,把他放到偏僻的部門去鍛煉,后來在升升降降中有人不斷地說三道四,讓他難展其才。而荔枝明明是美味的水果絕品,可是因為漢唐皇家勞民傷財的進貢,被視為禍國殃民的奢侈品。

 

蘇東坡有10多首詩詞里寫到荔枝。除《荔支嘆》外,都是高調地贊美荔枝,這在從古到今的華夏大地上也是唯一的。這在當時是有點犯忌的,由于安史之亂和楊玉環的故事以及杜牧《過華清宮》的緣故,“不貢奇葩四百年”,荔枝等同于“禍水”,在蘇東坡之前,許多人寫荔枝不敢帶有太多感情色彩。盡管蘇東坡在惠州無權無勢,可是,他的名氣大,他的朋友和追隨者、仰慕者多,他的荔枝詩詞一出就傳遍天下。筆者相信,在他荔枝詩詞的影響下,許多人開始小范圍跨境放心求購荔枝,甚至,把荔枝作為祭拜神和祖宗的供品,邀請先人一起分享美味的荔枝。蘇東坡不無驕傲地認為,自己推薦荔枝的成功是他流放中一大成就,“猶賢柳柳州,廟俎薦丹荔”,他見賢思齊,以比肩同為貶官的先賢柳宗元為榮。向統治者400年的主流影響挑戰并取得成功,這在當時看來確實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就。

 

想“廟俎薦丹荔”的,蘇東坡不是第一人。有史可據的應該是公元91年登基的漢和帝劉肇。這位13歲就當上皇帝曾經打算“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后漢書·和帝紀》)

 

荔枝在中國古代最早被稱為離支。漢武帝時代最會吹牛拍馬的文人司馬相如在《上林賦》里說天子擁有天下,于是,就把他那個時代時尚的水果羅列出來,把盧橘、柑橙、枇杷、柿子、棗子、楊梅、櫻桃、葡萄等羅列到皇家的園林里,離支排名其中。為什么叫離支?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離支之名,又或取此義也。古人就是因為荔枝美味而只能保鮮兩三天,離枝就色變、味變,稱之為離支。漢朝時,地方官員要向皇帝和其后妃們貢獻鮮荔枝,那時,道路狹窄、曲折,全靠人驅馬狂奔。據《后漢書·和帝紀》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驛站),五里一堠(望堡),奔騰阻險,死者繼路。”那真是北望洛陽跑死馬,馬的接力賽中,累死多少人,才使得當時抵達西安、洛陽荔枝的新鮮度堪比今天的空運荔枝。

 

幸運的是,愛民的和帝能夠聽取當時臨武長唐羌的意見廢除了荔枝貢。“帝下詔曰:‘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茍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由是遂省焉。”

 

和帝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在他的執政年代,大漢王朝走向巔峰。論武功,前有竇憲橫掃匈奴,后有班超定鼎西域。論文治,他為帝時期,政治清明,帝國的人口接近西漢極盛時期。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也是在這個時期,并得到迅速推廣。他和蘇東坡一樣如荔枝肉心般晶瑩透明,心懷老百姓。可惜的是,他只活了27歲。

 

蘇東坡推薦和提倡荔枝進入廟堂是為了人們可以享受荔枝,豐富老百姓的生活,不讓明珠蒙塵。他為荔枝的甜蜜美妙正了名,可是他自己卻因為贊美荔枝甜美和描寫 “春睡美”的優哉游哉的惠州生活惹惱了朝中以章為代表的一幫人,被流放到天涯海角去了。

 

蘇東坡引以為榮的 “廟俎薦丹荔”,也是因為他書寫了韓愈在《柳州羅池廟碑》中“荔子丹兮蕉黃”等迎享送神詩的《荔枝碑》。紅色的荔枝和黃色的蕉在韓愈的詩文里,明明白白地以兩樣嶺南代表性的水果作為祭品祭神。當然,在韓愈的詩文里祭祀的是柳宗元一樣的絕世文豪和一心為民的好官。

 

蘇東坡特別欣賞韓愈和柳宗元兩位品格高尚、天才橫溢的前輩。他盡管官場上頻頻受挫,但是,他在文事技藝上卻日益爐火純青。蘇東坡清楚知道自己的書法已成大家,所以,他放膽把紀念和祭祀柳宗元的“韓詩”書寫了一遍,他遒勁飄逸的書法和高標動人的“韓詩、柳事”都是絕對了不起的,被人稱為三絕碑,引入柳侯祠。后來,有柳侯祠處必有《荔枝碑》。因此,人們在傳頌《荔枝碑》時,荔枝理所當然成為廟俎的首要祭品。蘇東坡坦然地接受人們的肯定:功莫大焉!

 

由此,可以看出:正是蘇東坡的詩和書全面發力贊美荔枝,才有了“廟俎薦丹荔”之功。

 

依據在廣東省博物館工作的殷忞的發現和考證,明代著名畫家沈周的《荔枝蒼鵝圖》是最早把荔枝入畫進行贊美的。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哪怕在蘇東坡放歌荔枝后,人們對待荔枝的態度仍然是羞羞答答的。

 

對于生于20世紀下半頁等非嶺南地區的人來說,認知荔枝靠的是三樣東西:一是玻璃瓶裝的荔枝罐頭;二是電影紀錄片;三是著名散文家楊朔的文章《荔枝蜜》。

 

當時甜蜜蜜的荔枝罐頭不是一般人家能消費,不光要花錢,花了錢還不一定買得到,在改革開放前吃荔枝罐頭是一種奢侈的回憶。上世紀70年代,電影紀錄片《萬紫千紅》是最受歡迎的電影之一。當時在農村的青少年一村又一村地追著看,讓他們直流口水的是影片里紅彤彤的廣東荔枝。生于山東的楊朔是典型的北方人,1961年,他在廣東從化根本就沒有吃上荔枝,卻洋洋灑灑地寫了一篇動人的散文《荔枝蜜》,文里他只能放空炮“荔枝也許是世上最鮮最美的水果。”并引用了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來論證,當時我對這句飄忽的話沒有什么感覺。反而對他寫活了吃鮮荔枝蜜的美妙有感覺,在農村時,偶爾吃上野蜂蜜,那種鮮美讓人直流口水。

 

惠州人大種荔枝龍眼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高峰時荔枝龍眼的面積達100萬畝,連氣溫低于惠州其他縣區、霜期長于其他縣區的龍門縣都種植不少的荔枝。一時間,各種荔枝的品種在惠州出現,如桂味、糯米糍、手雷、妃子笑、三月紅、仙婆果、黑葉、淮枝等等。到了21世紀,荔枝專家黃金河把無核荔枝引種到惠州并獲成功。不知道蘇東坡吃到皮紅肉甜不用吐核的荔枝時會寫出怎樣迷人的詩篇?

 

可以告慰蘇東坡的是:荔枝可以不是離支那離開枝頭就黑的狀態,各種保鮮技術的支撐使惠州的荔枝飛越北京、西安甚至到國外都清新如鮮。荔枝的深加工更是開出燦爛之花:四季鮮企業的蔡家父子生產的荔枝干以美味銷售到國內外,他們采用航天技術生產的荔枝干保持了荔枝多汁多鮮的韻味,多少可以免除蘇轍的“紅消白瘦”的部分遺憾。禎州企業的薛子光引用法國、德國的技術,已經生產出高檔的荔枝酒。他想用中國的荔枝去拼法國的葡萄以生產世界頂級的好酒。他說,在世界的各種酒宴上,人們以喝中國高檔荔枝酒為榮的那一天并不遙遠。

 

惠州清代詩人江逢辰詩曰:“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這是惠州人民要打蘇東坡品牌時常常引用的詩句。荔枝詩詞是蘇東坡留下的最好的品牌,這些詩詞結合荔枝的產業推廣,加上荔枝是中國特有的產品,惠州完全可以創造出輝煌的荔枝產業。可惜的是,許多人只是用蘇東坡“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作為吸引眼球一途。

 

蘇東坡在詩詞里先后形容荔枝有絳羅襦、妃子笑、傾城姝、赪虬珠、十八娘、高紅掛等,今天用于荔枝名只有妃子笑。蘇東坡在《食荔支》里寫到梌山(今天中山公園一帶)前的惠州太守東堂有一高大荔枝樹叫將軍樹,蘇東坡正是吃了這顆樹的荔枝寫出妃子笑的千古名詩“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如今將軍樹安在?所幸在惠東縣增光處有一幾近千年的仙婆果荔枝樹,讓惠州人能品味“往事越千年”的甜美。

 

荔枝的事業,也許久居嶺南不覺得什么稀奇。長江以南的許多省份的人倒是非常稀罕荔枝,他們花了大價錢引種荔枝,像四川、重慶、云南、湖南等都獲得成功,四川合江一個縣的荔枝面積就達到11萬畝。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吃上新鮮的荔枝,實現了蘇東坡“愿同荔支社”的夢想。湖南長沙能夠成功引種荔枝,這讓我想起中國20世紀唯一用荔枝來唱愛情的民歌,那是湖南民歌《問妹留心到幾時》:“遠遠望妹笑瞇瞇,好像荔枝剝了皮;荔枝剝皮心還在,問妹留心到幾時?”這民歌和湖南另一首民歌《采檳榔》留給我們一個大大的懸念——— 湖南以前的氣候可以種植荔枝和檳榔嗎?為什么偏偏是湖南民歌用荔枝和檳榔來歌唱愛情?

 

“旨酒荔蕉,絕甘分珍。”(《和陶答龐參軍》),這是蘇東坡離開惠州前最后一首提到吃荔枝的詩。

 

細細考察蘇東坡荔枝詩發現:每一次蘇東坡吃荔枝都是與人共享。邀請他共享荔枝的有老農等普通的老百姓,還有文友與和尚、道士、官員等,有時蘇東坡帶著酒與邀請者放懷吃喝,漫說天下風情,真正是“愿同荔支社,長作雞黍局”。通過與人共享,他得到了情感大釋放的同時走進了人民之中,正是他不端大學士的架子,愿意與老百姓“絕甘分珍”,才了解了荔枝在人們心中的位置,他才有勇氣犯忌去大膽地謳歌荔枝,所以才有了《宋史》“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之贊。

上一篇:怎樣選荔枝?
18682098211
招商經理 章先生
商務合作郵箱
83346345@qq.com
18682098211
招商客服熱線電話
 
广东福利彩票-安全购彩 甘肃体彩网-彩神 山东体彩网-彩神 广西体彩网-彩神 彩神网 彩神网 山东体彩网